|
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发布者:zhongshu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发布时间:2017-7-7
中共文化部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为文化发展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发展改革的重大举措。广大文化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正确导向、聚焦发展主题、锐意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一步开创了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一、文化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 五年来,文化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地维护习近平同志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将文化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部署,将中央大政方针落实到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破解文化发展各类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积极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两个巩固”,加强文化阵地管理和内容管理,确保各项文化活动政治导向正确、各类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法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艺术创作生产、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始终坚持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文化工作各领域全过程,逐步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 二、艺术创作生产日益活跃繁荣 五年来,文化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深入实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加大传统艺术保护传承力度,扭转文艺界不良风气,形成了出精品、攀“高峰”的高潮。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的文艺演出任务圆满完成。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音乐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音乐会和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艺术创作生产空前活跃。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发挥了导向示范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主题创作,推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主旋律更响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写人民、演人民、演给人民看蔚然成风。国家艺术基金成立3年来共投入18.8亿元、资助项目2087项,激发了全社会艺术创造活力。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等活动集中展现了文艺工作者攀登艺术高峰的不懈追求和创作成果。传统艺术得到保护传承。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扶持戏曲剧本创作,实施“名家传戏”工程、京剧“像音像”工程,京剧、昆曲、地方戏曲、民族音乐等焕发生机、重现魅力。中国民族歌剧得到进一步传承发展。文艺界不良风气有力扭转。倡导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清理、规范各类评奖活动,全面治理豪华晚会,文化市场回归理性,低俗媚俗作品得到遏制,文艺工作者更加注重德艺双馨,艺术创作生产呈现出生机勃发的良好局面。 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五年来,文化系统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策部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制度设计。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实施,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法治化水平。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4109个、公共图书馆3153个、群众文化机构44479个。免费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201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约6.6亿,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超过10亿,群众文化机构组织活动次数近184万、服务人次5.8亿,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着力补短板、兜底线,实施了一系列工程项目,促进了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跨越发展。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等重大改革稳步推进,有力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流动服务、数字服务、社会力量参与、按需点单等探索提高了群众“要文化”和政府“送文化”的匹配度,增强了实效性。“春雨工程”“大地情深”等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实施,“三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深入开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文化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为弘扬 五年来,文化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开展可移动文物、古籍文献、美术馆藏品等文化资源普查,健全文物、非遗、古籍等名录体系,进一步理清文化遗产家底。实施了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显著改善,防火、防盗、防破坏成效明显。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保护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保存条件全面提升,修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文物执法督察力度进一步加大,查处了一批重大案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助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潜力进一步释放。文化文物单位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出了一批文化附加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博物馆展陈水平显著提升,精品展览深受群众青睐。非遗保护事业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完善保护制度,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认定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提高传承能力、扩大传承队伍,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文化遗产价值更加深入人心。传统节日、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等期间的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彰显魅力,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展会广受关注,丝绸之路、花山岩画、珠算、二十四节气等项目申报世界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获成功,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全面提升。 五、文化产业发展充满活力 五年来,文化系统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的决策部署,围绕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进程加快,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双效统一、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支持小微文化企业、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等政策措施连续出台。文化产业做强做优步伐加快。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结构,推动资源和要素向优势领域、企业和项目聚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试验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催生出一批有较强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骨干文化企业。推进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拓展居民文化消费空间,文化消费逐渐成为新兴消费热点。重点领域快速发展,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成为首个由中国制定的文化领域国际技术标准,数字创意产业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深圳文博会、义乌文交会等重点展会平台效应突出。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亮点,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4.07%,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文化市场更加规范有序、繁荣发展。深入推进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减少审批事项,落实先照后证制度,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文化市场活力充分释放,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主渠道。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整体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形象明显好转。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构建“三名单两机制”(黑名单、警示名单和红名单及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文化市场监管效能大幅提升。 六、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文化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官民并举、市场运作,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率的工作格局,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围绕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领导人出访等组织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了中国形象、传播了中国价值。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制定实施发展行动计划,开创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品牌活动,促进了“民心相通”。政府交流与文化贸易并举。目前我国已与15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中俄、中美、中欧、中阿、中非等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向更高层次发展,多边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我国的国际文化话语权不断提升。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品牌逐步树立。中国文化年(节)等活动成为促进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欢乐春节”等活动影响遍及全球,2017年“欢乐春节”活动在140个国家、500个城市开展了2000多项活动,直接观众达2.8亿人次。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搭建起中外思想对话桥梁。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到30个,成为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精粹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对外文化贸易体系逐步建立,市场主体更加多元,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快速增长,涌现出一批优秀民族文化品牌。对港澳台文化工作深耕厚植。坚持“以文促情、以文化人、以文建信、以文聚心”,面向青少年、面向基层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拓展,“艺海流金”“情系”系列等活动逐步融入当地文化生活,成为联系港澳台同胞亲情的重要纽带。(原载于《求是》2017年第13期) |
|
地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207 电话:010-63012099 传真:010-63012099 京ICP备06030506号-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