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天地
 
艺术天地 >>更多
艺术天地
左学元
发布者:中书工委  来源:《中国艺术博览》杂志  发布时间:2018-4-25

    左学元  江西永新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王镛、张羽翔等诸位先生。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中央美院兰亭班成员、中国书协江西考级中心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书法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美协会员、文化部东方文化研究理事会理事、国际汉语诗歌协会理事。曾应邀在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等高校做主题演讲。


遗貌取神 化古为新

                             ——左学元书法艺术述评

文/李胜洪

    左学元是比较活跃的青年书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祖籍江西永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了他的艺术感悟与才华。数年前,他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听过许多著名书法大家的课,从而接受了较为严格、系统的书法专业训练,为他在书坛上崭露头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他担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讲师、井冈山青年干部学院副院长。曾应邀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江西井冈山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讲学,且近年来创作状态极佳、作品甚丰,成为当代书坛日益受到关注的一位青年书法家。


DSN_6390.jpg


左学元作品

    左学元的书法创作,篆、隶、楷、行、草五体皆能,尤以隶书、行草最为突出。他以汉隶为宗,兼及甲骨、秦篆、砖铭、魏碑、唐楷,上追三代吉金,下窥王铎、赵之谦、邓石如诸家。其隶书既有《张迁碑》的浑穆厚重,又有《石门颂》的舒展峭拔。而且大胆尝试将魏碑、唐楷之笔法、结构融入其中,拟经过新的组合调整,形成古朴浑厚、圆转自如、动静结合、气韵生动的个人风格。

    左学元在学习碑帖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加以概括、归纳、取舍、强调。在他笔下,汉魏碑帖造型取势外拓,在有限的结构空间里,外撑开张,高亢飞扬。他比较注重线条凝重与飘逸、厚实与酣畅的对立统一。创作随心所欲,遗貌取神,意象造型。以中锋行笔为主,突出质感,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折钗股。他运笔知道留有余地: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轻、重、缓、急尽在把握之中。纵情恣肆中见法度,严实厚密中显空灵。通过运笔的多端变化,以达到独特的的艺术效果。


DSN_6399-3.jpg


左学元作品

    左学元作为青年学者型的书法家,十分注重提高自身的学问修炼,广于读书,勤于学问。在书法创作和繁忙的工作之余,积极从事书学理论及教材编著,在书法教育和理论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学养的修炼,又反过来促进提升他的书法境界。他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德香堂”,寓意以德为上;他也写诗,诗情与书意融为一体,丰富而和谐。同时,他也深深懂得“技”与“道”的关系,知道“技之在用,实为手段,道之在体,是为目的,一末一本,并进齐修,方能不堕虚空,不失根本。”我想,精神品格与学术品格的相互映衬、补充,理所当然地会提高作品的艺术品质,使左学元的书法艺术语言别具一格。


左学元-阿育塔-34x136-2016.jpg


左学元作品

    书法作为抽象的艺术,是化能量为视觉的。它能够把感情以笔墨形式表达出来。当然这个表达不一定全部是狂放的,恣意的,它有时也很静,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纯粹而真诚。从左学元结字造型和布白构成关系的处理上,我们也看得出他对现代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索。他试图把古典精神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夸张点画、结体、章法和墨色等各种对比关系,以诉说内心的矛盾与困顿。他将现代人内心深层矛盾冲突,通过跳跃、奔腾、冲撞的章法,枯润相杂的墨法,以及狂放不羁的笔法,从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对形式构成的探索研究,借古人衣钵,以笔墨绽放、奇崛狂放的诗意生命,为古老的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相信,左学元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与成就。

    (本文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创始人。)


DSS_2191.jpg


左学元作品


临池五论 

文/左学元

    临帖乃书家终生之修行。如今大多书家稍有成就,或自以为风格已定,无需临帖,便频繁“穿梭”于各大展览、笔会、讲堂等“豪门盛宴”,大有泛滥之势。各方家周遭,亦不乏其人。实则未精于书法真谛,游离于书艺门外耳。长此以往,断其书道已近尽头,乃至“枯竭”倒退。

    余幼始习书,虽勤于伏案,至而立之年,乃才疏学浅,唯临帖不断,以慰胸襟。所幸常有新得,自我完善哉。

    书艺空谈创新实为谬见,历代经典多如浩瀚,其创作源泉取之不尽。书艺究其品质,或优或劣、或文或野、或精或粗,无关新旧。如拜读“二王”“汉隶”等经典,无人因其为旧作而生厌,盖因经典可穿越时代。唯持敬仰之心,临摹不辍,研习不怠,方可汲取精髓。


MYXJ_20160601184458_save.jpg


左学元作品

    关于临池,余略知一二,借此成文,不足之处,敬请各方家指教。

    其一、临池应“取法乎上”

    唐孙过庭书谱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吾以为此“上”有纵向之“上”与横向之“上”。纵向之“上”为前朝历代的书法珍品;横向之“上”为同朝之经典名作,凡经典之作皆可取法,无论纵横。如右军《题笔阵图后》有文:“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 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可见右军少学卫夫人,后又取法李斯、曹喜、钟繇、蔡邕、张昶等名家遗作,终成大器,后拜为书圣;如宋四家,各自取法前朝精辟,亦互相取法为己。苏黄为甚,虽互讥讽,但观其手札,字形、笔法相似者颇多,亦成典范。

    当代书者取法乎下者众多,或取古之糟粕, 误入歧途;或学今世皮毛,却成馆阁之盛,且每有所得,悠然窃喜。更有甚者,自称无师自通,古式装扮,须如长发,嫣然大师风范,每落笔之前必运势如太极,忽砸笔狂叫,曰如有神助,曰张癫附体。无知者掌声附和,竖指乱赞。殊不知可笑至极,悲哀之至;南辕北辙,无可救药,害己害人矣。

    其二、择适己之碑帖

    垣古至今,碑帖繁多,若每帖必临,虽集百家之长,实则皆囫囵吞枣,事倍功半,终其一生,呕心沥血,也未必稍有成就,得不偿失。且并非每帖皆合己意,须因人而异。若择书体或碑帖,依性格、爱好、审美、生理等因素。若生性豪放,大侠之胆魄,则适合行书、草等书体,善于古拙、大气之书风;若生性内敛,思维缜密,则适合楷书、小篆等书体,善于法度深严、娟秀、精致之书风。正所谓字如其人,人如其字,互得印证,碑帖如意者,如鱼得水,事半功倍;不如意者,寸步难行,事倍功半。


DSS_2202.jpg


左学元作品

    其三、临池心境

    临帖必先学古,或本朝经典。数千年书法史,惊世之作或书家泰斗,必是历经大浪淘沙,屈指可数,弥足珍贵。三百年来一经典,五百年来一圣人。故落笔之前应怀敬畏之心,沐手敬书。或临摹,或考究,临其法,其理,方可通神。临池亦有分神之态,身心疲惫,不得其法,常枯燥无味,顿感迷茫。不可乱阵,静其心态;请教方家,斧正方法;不回避,不畏惧,更需耐心;秉持正道,持之以恒。然临帖之态不必过于拘谨,蔡邕《笔论》有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由此可见,古人作书亦求心态松散。

    其四、临池亦考究其法

    欲工于书,临池乃学书之本,无二法则。临池即继承,习前人优秀碑帖,或笔法、或用笔、或结字、或章法规律等。临帖究其方法,不可盲目,否则日日废纸三千也枉然。时下,高龄痴书者,耗毕生精力,废节食银两,只为沉浮瀚海,虽精神可嘉,但观其大作,实不敢恭维,更甚者尚未入门。究其原故,不得其法,南辕北辙,重蹈覆辙,以无用功者不乏其人。

    临摹可分实临与意临。实临指对着原帖临摹,重在临“法”,求其字形与方法。从每个点画、笔法、字形、章法、气韵等逐一摹写,苛求神似,犹如拷贝,如能以假乱真者为甚,丝毫夹习气。清人姚孟起曰:临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正是此理。宋米元章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自戏言“集古字”,对历代经典作品求尽其法,唯恐疏忽一二。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等历代法帖,据传皆出自米氏墨迹,形神精妙至极。可见其临池功夫之深,非常人所能及。

    意临指临摹时不苛求形似,只求神似。求其局部,或笔法,或墨法,或章法,或意境等。如古人云,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意临较自由,不受羁绊,追求神似,汲取原作精髓化为己用。但其前提必善实临,否则也难以获其精妙。

    临池应善于读帖。古人云:读帖胜于临帖。勤于读帖,眼观神会,心追手摹,潜移默化,亦可提高鉴赏。帖临一本之绝密,书观百家之长短。会古人三味,积少成多,逐一消化,方可奔汇腕底,眼使手灵,如有神助。相传三国钟太傅“坐则画地,卧则画被”,乃长于读帖典范;唐欧阳询偶遇晋代书家索靖所书碑刻,辗转赏读,直至两腿发酸,索性卧坐研读,三天三夜不舍离去。古人亦如此,今人亦如何。


DSS_2205.jpg


左学元作品

    其五、临池因在于勤

    盖古人书艺大成事者,无不临池不辍。如获正法,更需勤奋。如天赐奇法,若不修炼,也无济于事。欲精于书艺,应每个字、每处转折、每个结构等都反复训练,直至运用自如,厚积薄发。正所谓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王羲之《笔势论》云:“一遍正其手脚,二遍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拨、使不生涩。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临之,惟取滑健为能,不得记其遍数。”其七子王献之亦勤于临池,用尽十八缸水,才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变一时古拙书风,享誉后世,与其父齐名,并称“二王”。临池乃长期之修行,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废寝忘食,日月轮回,水滴石穿之功不可得。

2016年5月

分享到:
上一篇:纪太年
下一篇:李洪涛
工委简介  |   组织机构  |   新闻资讯  |   艺术天地  |   培训基地  |   会员单位  |   个人会员  |   工委刊物  |   入会申请  |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207      电话:010-63012099     传真:010-63012099    京ICP备06030506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