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坪
发布者:中书工委 来源: 发布时间:2018-7-3
兰 坪 LAN PING 1981 出生于四川 2004 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2015 物象背后 艺融汇艺术空间 北京 联展 2016 富含添加剂 黑桥SPACE 北京 2016 大撒把艺起群展 红门画廊 北京 2016 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16 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15 “青年思想家:勇气与自由”皇城美术馆 北京 2015 “哎悠生活节艺术家微个展”北京国际设计周项目 北京 2015 “悟语”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 798瀚艺术空间 北京 2015 艺融空间综合作品呈现展 融空间 北京 2015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 北京万荷美术馆 北京 2014 南京国际美术展 南京 2014 “梦想+”中国青年艺术展 美庐美术馆 长沙 2013 第四届新星星艺术节 广东 2013 “2013届大学生(广州)艺术博览会” 广州 2013 “surge art 艺起”上海艺术节 上海/成都 2013 折射2-中韩青年艺术家联展 北京 2013 视在空间与VA合作首展-“折射” 北京 2013 珈艺有约 苏珈美术馆 无锡 2013 “为了和平”义拍活动 布鲁姆画廊 北京 2013 泛华·新星星青年艺术家上海展 上海 2012 1912新星星艺术节(第三届) 南京 2012 上海SURGE艺术节 上海 物象背后——兰坪油画评析 文|李明 与其说兰坪是一个理智多于激情的人,毋宁说他是一个在理智与激情之间徘徊的人。兰坪的艺术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经历无数次理智与激情的交替转换,正是这份理智与激情的相反相成、相摩相荡,才使得兰坪今天的作品系列具有如此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画家当中,兰坪属于爱动脑筋、富于思考的那种类型,他十分在意生活当中一些琐碎事物带给自己的启示意义。在兰坪看来,任何事物的发生与消亡,都在遵循着自身的运行规律,而这种规律又是有迹可循的。即使是那些已经消逝的、藏匿于岁月角落里的秘密,凝固于事物中的真相,无论是伤残的时间、心酸的过往还是隐形的暴力,对于画家敏感的神经,对于千方百计想要破解答案的好奇心,对于天马行空、匪夷所思的艺术想象力,再无端的故事剧情也能找到存在的答案。兰坪认为,探知本身不在于发现事物存在的印迹,而是要揭示物象背后的力量。 兰坪作品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主张:“不去试图发现任何新奇之物,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那些已然被发现之物。”与大多数画家一样,兰坪也在试图寻求一种作品构建形式,而他所凭借的艺术语言是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与早期关注色彩、追求诗意的绘画语言不同,《物》系列表现的是身边最为寻常的事物,那些生活中频繁触及而又被随意处置的日常用品,成为兰坪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如桌上的钥匙、翻开的书本、茶几上的烟缸、掉在地上的零钱、没盖好盖的化妆瓶、凌乱的脏衣服以及丢弃的垃圾。等等这些,在兰坪眼里,它们既是某件“物”,同时又超出了“物”本身。那些残存着使用痕迹的物件,保存并记录着一个人或是一群人曾经的记忆与关注;那些充斥于我们生活中的“物”,都具有相同的共性,那就是它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时间的短暂性与临时性特征。比如随意摆放在沙发上的包,隔一段时间会不在这儿,无论是被丢弃或是挪至它处,其短暂性与临时性特征始终存在。“物”存在的时间、状态,它身上残留着的主人的体味,它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已然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在普通事物之间,在朴素情感之间,画家或因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而触发艺术神经,从而使那些最细碎的生活、最平民化的事物焕发出新的生命,赋予它们以人性的温暖。 兰坪作品 《肢体》系列体现了人与机器的关系。兰坪笔下的机械齿轮、交通工具等,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外在体现,譬如机器在能量释放中所产生的动力与速度。为了使机器能效最大化,人们不遗余力地改造机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机器上得以呈现,机器让人类智能无限延伸,从而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机器的运作在发挥效能的同时,也在运转中不断自我消耗;人们操弄着机器,机器也在消耗着人们的时间,机器有时还会成为人们声色追求的放大器甚至帮凶,机器一旦被赋予邪恶的人类意志,隐藏在它表象之下的,将会是难以想象的攻击性和破坏力,尤其是那些被用于战争的武器。以机器的运转关系来对应当下的人与社会,我们从中可以发现,那些旧的机器零件,已然成为人类某些主观意志的证据,而运转中的齿轮则告诉我们,一切仍将继续。 兰坪作品 《尘》系列是兰坪的另一个题材,他在一些旧相片上、纸片上画些大大小小的石头。在《尘》系列中,普通石头被赋以永恒的价值,体现了渺小事物伟大的一面。宇宙苍茫,尘寰动荡,它们经由亿万年地质演变最终成为地壳构造的一部分,后经冰川运动以及水、空气等外力侵蚀,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如岩石、玉石、钻石,甚至来自外太空的陨石。茫茫尘埃之中,个体的渺小与生命的伟大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在季节的交替中,在生命的律动中,再渺小的石头,再细微的尘埃,都具有美学的意义和永恒的指向性。《尘》系列带给我们的是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而不在于获得答案本身。 《鸟》系列是兰坪为数不多的作品。这种带有神经质的灵物所具有的神秘特性,历来成为画家表现的对象,无怪乎中国花鸟画能够做到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成为普及面最广的画种之一。兰坪对鸟类题材的钟爱有加,或许是因为鸟类世界所具有的那份孤独感以及它所隐喻的不可言说性。与此同时,鸟类的自由飞翔,对于渴望超越自我的画家来说,想象的翅膀,终究要把思想的天空丈量。鸟之于人,并非只是笼中的吟唱,而是栖居于心灵枝头的靓丽使者。 兰坪作品 自从工业文明出现以来,现代科技体现出它无与伦比的神奇力量,在资本市场强有力的推动之下,工业社会这只旋转木马,正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高速运行,物质财富增长的背后,必然带来无数个富足的人生、奢华的记忆。在兰坪的《怀旧》系列中,那些明显带有工业文明印记的符号性语言在提醒我们,任何今天都是明天的昨天。这句听上去有些拗口的话,不仅体现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的自然法则,也道出了时间亘古不变的恒久魅力,它所引发的怀旧情感不言而喻。《怀旧》系列体现了一种时空观,一种对于工业文明的态度——那些曾经的优雅与奢华,如今都已成为古典主义的标签。 信息化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铺天盖地的数字信息无时不在冲击着人们的神经。在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微信等现代媒介的强劲裹挟之下,无人能够置身事外,也难以独善其身,信息大爆炸使得海量资讯得以无限延伸,这就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资借鉴的新鲜视角。现如今,无孔不入的数字信息正在上演人类有史以来最丰盛的感官盛宴,最壮观的视觉迁徙。兰坪善于通过新媒介获取创作素材,《瞬间》系列来自于电影截图,如作品中一个人中弹时的几个下意识动作,自行车刚入画面等等,都具有鲜明的镜头感。在兰坪看来,电影中每一个瞬间的画面都可以成为创作的起点,欣赏电影艺术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认知过程,通过不同艺术门类的借鉴启发,能使自己在梳理绘画思想、建立艺术语言的过程当中,尽量避免条条框框的束缚;对易于麻痹的习惯性思维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直至找到自我修正、自我突破的有效方法。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瞬间》系列反映了兰坪对于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心体察和长期思考。 兰坪作品 兰坪对现实生活的抽丝剥茧、精炼提纯,目的不在于还原事物常态,而是要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体现事物本身的“存在感”,使隐没于物象背后的力量焕发出应有的光彩,让日复一日的生活变得更加的清晰与丰满,使那些原本的丢弃之物,产生反美学后的美学效应。诚如北京电影学院顾征宇教授评价的那样:“兰坪充满生命冲动的作品代表了年轻画家的个人取向,他的个性化的表达,每每在瞬间表现出的陌生状态,源于一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样的一种创作样式,已然颠覆了工业文明状态下人们已有的审美习惯,让人觉得这些作品与传统意义上古典的、唯美的、成熟的画家作品差别很大。传统艺术表现模式上的固定化,某种程度地导致人们决意抛弃已有的枷锁。兰坪作品中这些被打碎、被拆解了的东西,或许即将代表未来的艺术风格。” 画家从来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群体中最善于感知并发现真相的一类人,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观一叶而知秋”。艺术嗅觉灵敏且视野开阔是兰坪的优点,他痴迷丹青,擅于绘事,勤勉有嘉,学思践悟,更懂得惜墨如金。创作上宁可以滴水反映大海,以一斑体现全豹,也绝不浪掷笔墨,虚耗激情,与那些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画家不同,兰坪在绘画的认识上始终紧扣时代脉搏,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兰坪作品 兰坪的系列作品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缺乏文化内涵的艺术LOGO。对于今天的画家来说,确立绘画创作主题已经变得相当不易,何况每幅作品还要达到应有的艺术张力,这绝不是件轻轻松松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兰坪系列作品的重复性特点,不能理解为对物象的复原或再现,而是旨在通过剖析事物本身来深化创作记忆,从而为不期而至的艺术灵感蓄积更多的创作能量。达·芬奇画鸡蛋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其画鸡蛋的故事可谓世人皆知。鸡蛋虽然普通,但全天下也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两只,即便是同一只鸡蛋,由于不同的角度,不同光线的投射,会形成不同的形状,画出来自然也就不会完全一样。通过重复画鸡蛋来强化创作记忆,不仅成为达·芬奇艺术积累的一部分,也是其通往最高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这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的文化巨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人。今天我们得以见到像《最后的晚餐》这样的惊世杰作,有幸一睹《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源于达·芬奇的那份重复性,重复性造就了绘画奇才达·芬奇。重复不仅是一种力量,重复更能够创造奇迹;重复性是造就伟大时代和不朽作品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重复性之于系列绘画作品,确实有它内在的合理性的一面。其实,重复性并不止于绘画,对于任何创造性劳动,实则是一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过程。 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兰坪的作品与画家张恩利的作品有很多的相似性,这或许是两人心性上的共通之处,彼此都具有一种“静默的力量”。但他们在表达强度和方向上又各有不同。张恩利用稀释的油画颜料非常稀薄地绘画,给人一种快速流淌、一气呵成的感觉,有些画面甚至只有一种单色——淡淡的绘出物象的轮廓,像是被冲洗后的或者是一种强曝光的感觉。兰坪喜欢在有些破损且充满刮痕与褶皱的材料上进行创作,题材或许是一张破旧泛黄的纸。他用稀薄而干枯的笔触,通过颜料的自然渗透方式来处理画面,一次次地重复再重复,叠加再叠加,冲刷再冲刷,看似追求一种似控非控的艺术效果,实则是全力捕捉一种抽象的、模糊的、漂浮着的、带有伤痕的记忆。那些呼之欲出而又似是而非的独特生命体验,能让人反躬自省,观照心灵,把握当下,洞见未来,从而使人在真实的虚幻中体悟虚幻的真实。 兰坪作品 在著名剧作家马陌上对张恩利的评价中,我们似乎感受的更为真切:“……这些‘物’昭示的,乃是一种自由与平等的价值……尽管他使用纸板箱,却并不赋予某种环保的流行价值,正如他画铁锅,却并不赋予其‘温饱’或者‘饥饿’的指向性一样……如果说‘物尽其用’是一种低级的功利主义,那‘物我两忘’则是一种高级的逃避与麻醉,唯有对‘物’的惊诧,才是自由生命的正当态度,而艺术家的责任,则是让‘物’从环境、从人的意识中解放并真正显现出来。张恩利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同样认为,兰坪在这一点上也做到了。 细观兰坪画作,总有似曾相识、相见恨晚之感,想必一定是画家作品中那清晰可辨、触手可及的生活元素使然。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普通物象,不仅瞬间拉近了观众的距离,并且一定程度地给人以一种创作上参与感,观众的满足感有利于准确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观众唯有深入画家的内心世界,方能在彼此间创造良好的互动契机。 对于兰坪来说,艺术是一种职业,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他的笔下,无论是曼妙多姿的笔墨线条,还是波诡云谲彼的色彩画面,都是他丰富情感的瞬间流露;无论是《尘》系列、《鸟》系列还是《肢体》系列,都是他点滴生活的真实感悟。兰坪以画家特有的艺术虔诚,忠实捍卫以梦为马的精神家园,在一次次自我解构与重建中,不断地实现着生命的超越,艺术的升华。 兰坪的绘画,留给自己的还有不断待解的问题,给予我们的也并非某种固定答案,透过理智与激情纵横交织的画面,人们已经感受到那隐藏在物象背后的力量。 |
|
地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207 电话:010-63012099 传真:010-63012099 京ICP备06030506号-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