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动态新闻
政策法规
会员动态
展览赛事
公告信息
公示项目
在线视频
 
艺术天地 >>更多
会员动态
书画兼修 自出新意
发布者:zhongshu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14

                                                   ---走进马新林的艺术人生


                                                                        文 | 韩明宝


潘天寿先生曾经说过,人品不高,画品难高;人品既高,画品不得不高。纵观当今画坛,马新林就是这样一位重人品和画品,书画兼修、自出新意的艺术家。

    首先,马新林的花鸟画以书入画,长于写意,无论是巨幅还是折枝,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气势胜。势是章法构成的整体趋向,以及大的构成方式和层次变化所形成的总体的视觉感受。花鸟画区别于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关键一点,就是特重取“势”,可以说,“气势”乃花鸟画生命之所在,吴昌硕先生晚年甚至提出“老缶画气不画形”的豪言,虽有所夸张,但也足以说明“取势”对花鸟画的重要性。观马新林的花鸟画,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一种咄咄逼人、扑面而来的“气势”,这种“气势”的产生,并不是装出来的、做出来的,而是马新林苦心经营的结果,也是他“腹有诗书气自华”内在气质的外溢,更是他理论学养的积淀。他在画面经营上,如布兵排阵,胸怀大局,对物像的取舍、宾主、疏密、虚实、轻重、聚散、开合、藏露、呼应、出入等都予以精心调度,周密安排,让人感觉繁而不乱,简而不单,恰到好处。他还特别注重画面整体的起承转合、映带呼应和三条线的交插有致,使每一个局部都统一在整体之中,确保气势的抑扬和贯通。起如开门见山,突见峥嵘;承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转如洪波万顷,必有高原;合则风回气聚,渊深含蓄,每每于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形成了一个大开大合、气势磅礴的强大气场,给人一种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力量。

二是骨法用笔。中国画历来强调书法用笔,运用毛笔的笔触变化,去表现世间万物,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点。所谓“言画法者,先明书法”,书法功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一幅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古往今来,既是画家又是书家的大师举不胜举,如米芾、徐渭、八大、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李可染、孙其峰等。但也不可否认,有许多小有成就的画家,最终因书法修养的欠缺而流于平庸,而扎实的书法篆刻功底恰恰是马新林得天独厚的优势,他的书法作品早在30多年前的1984年“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中获奖,而后又参加了1987年“第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和1995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书法作品展览”以及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作品展览”等大展,其书法造诣可见一斑。更为可贵的是,他能够把书法篆刻的表现力驾轻就熟的运用到绘画中去,在用笔的中侧顺逆、轻重快慢、提按顿挫、战擢拖卧、聚散滚点等技法上游刃有余,使一支毛笔随心应手、八面生风,发挥出极强的潜在表现力。他作画主张“一笔一墨”“或张或弛”,在沉着中求畅快,在畅快中求节奏,若“怒貌抉石、渴骥奔泉”,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虫蚀木、如高山坠石,画面之点点线线,笔短而势长,一气呵成,全画之笔墨节奏,尽在气韵之中。黄宾虹先生提出的“平、圆、留、重、变”之用笔原则,在他的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欣赏马新林的花鸟画作品,有如是聆听一曲气势恢宏、跌荡起伏的书法乐章。

三是赋色典雅南齐谢赫“六法”中所讲的“随类赋彩”,并非是要求完全按某一物像之色而敷彩,只求类似即可。马新林花鸟画的着色以画面需要而为之,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他主张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相互映照。无论是敷色画的,还是纯墨画的,都能给人一种清新典雅、心旷神怡的感觉。其纯水墨画,浓淡得体,干湿相间,恰似百彩骈臻,得墨分五色之妙,虽无色而胜于有色;其敷色画,浓而不艳,淡而华滋,画面协调柔和,雅俗共赏,同时惜色如金,把少许亮丽的颜色尽量用在画眼上,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体现了马新林在用色上的典雅追求。

四是造型生动。从专业美术学院走出来的马新林,几十年来画了大量的写生,甚至连公务出差,也总是背着画具,抓紧空余时间作画,戏称为“草打兔子”,常年坚持,从未间断,练就了极强的写实能力。他对物像的观察和刻画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中国画创作中,他则坚持要讲画理,而不能讲道理,对物像的塑造敢于大胆取舍、假借搬移、目追手记、游观落墨,一一为我所用,做到形神兼备,遗貌取神。以不似之似、立意鲜明、生动自然之要义,处处体现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五是自出新意。马新林对中国绘画从古到今的各种技法,进行了认真的临摹学习和深入的分析研究。他始终认为从理论上过关,立场才能坚定,所以师古人、师造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为他的一贯立场。马新林是孙其峰先生和尚涛先生的高足,在经过多年的笔墨历练、打下坚实基础之后,不为传统和自然所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否定自己又坚守自我,勇于标新立异但不急于求成。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做到“学以致用,循序渐进,不忘初心,超越自我”,厚积而薄发,逐渐形成了自己融书于画、以画养书,意味深长,古朴高雅、清新亮丽的小写意花鸟画风格。

    其次,马新林的山水画更是匠心独运,标新立异,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气象高华。山水画自北宋以来就形成以董巨、荆关、李郭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董巨写江南山水,荆关写太行山脉,李郭写黄土高原,因所写对象不同,他们创造出不同的皴法,风格也迥异,但都达到了艺术上的崇高境界。马新林在认真学习传统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感情和修养,揉进自己的技法特点,把传统技法融通迹化,使之更加适合表现不同对象,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更加具有时代气息。他的作品直出胸臆,架构宏大,气象高华,来龙去脉清晰,毫无矫揉造作之处,更无“大尺寸小格局、大画面小假山”之嫌。其皴法壮健而不粗,细密而不弱,源于传统又别于传统,从一味模拟古法的习气中脱颖而出。特别是他的《延安颂》、《甘肃会宁春染红军会师路》等大幅主题性山水画创作,以及国内外现代城乡山水画写生系列作品,融进了热爱新时代的激情和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笔的担当和使命感,处处体现出崭新的个人风貌和时代精神,自成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二是笔墨立象。自古大家,无有不创新者,创新愈多,后人对他的评价越高,这也是马新林的毕生追求。他的山水画创作,用笔沉厚,皴擦点染,勾勒使转,随心所欲,皆为心迹。用墨则干湿浓淡,泼惜结合,莹然光洁,不腻不燥。画面笔墨相生相发,气脉贯通,既层层映带又浑成一片,清而能厚,密而能透。笔墨风格十分鲜明,看上去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并世的作者,变化莫测,令人捉摸不透,似无规律可寻,但只要深入其中,细究其理,却又让你真正感到相由心生、由技而道,水到渠成,自有规律,由此可见其面目已具,创法有成。

三是神完气足。神和气是中国画的灵魂,前者是说神情,后者则包含着气息。神情即是心迹的表露,而气息则近似品格,每每与一个人人格相一致。打开马新林的山水画作,第一眼就能被其中所洋溢的现代气息和个人品格所吸引,而且越往下看,越能抓住人,所谓“入之愈深见愈奇”。他的画笔墨精湛,章法严密;不造作,不疲沓;血脉鲜活而富张力;精神饱满,气势旺盛;神完气足而严整大气,颇有嚼头。看过一遍还想看第二遍,使人玩味无穷。

总之,观马新林的画,无论花鸟还是山水,均格调高雅,韵味腴泽,处处洋溢着一种既充满正能量又接地气的时代气息和健康向上的个人风貌。

马新林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有着山东汉子与生俱来不畏艰难、坚韧刚毅和朴实直爽、任劳任怨的性格,这种性格已伴随他走过了近60年不平凡的风雨历程。

马新林自幼就喜爱绘画,主要靠天性和自学,上初中后就对中国画、书法、篆刻以及版画、水彩、油画等进行了涉猎。他在山东滕县下乡当知识青年时,因没有条件画画,干活之余就专攻于书法。他的枕边总是放着字帖和书,读帖读书,笔耕不辍。几年艰苦的知青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也加快了他成长的步伐。1979年春节之前他由济宁转道泰安,经人介绍专程拜访著名书法篆刻家朱复戡先生,后来连续三年每逢寒暑假时,他都去泰安朱先生家中当面请教,受益终生,1984年作品获得首届中原书法大赛三等奖、1986年作品获得河南省行草书法展览一等奖、1987年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展示出其过人的艺术天赋。1989年,马新林毅然舍弃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讲师的优越岗位,怀揣儿时梦想,参加全国高考,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尚涛教授,攻读中国画专业书法篆刻研究方向硕士学位。在美院学习期间,身为研究生会主席的马新林,自我加压,潜心修学,经常加班补课,如饥似渴的学习专业知识。他在认真完成学院规定课程的同时,还专门跑到中山大学听课,加修文字学,主动向关山月、黎雄才、商承祚、马国权、余菊庵、秦萼生诸位先生请教,并跟随著名美术理论家陈少峰先生经常在图书馆整理著录馆藏美术作品等等,美院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多种生活经历为他今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典礼上,关山月教授亲自为马新林颁发了硕士学位证书。1994年,已经调入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室两年的马新林获得了“关山月中国画教学基金奖”品学兼优一等奖的殊荣。

    众所周知,孙其峰先生是当代最杰出的花鸟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小写意花鸟画独步当代中国画坛。说起来,马新林的成功与孙其峰先生三十余年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早在1983年,业余画画的马新林就参加了孙其峰教授在洛阳市西工区文化馆举办的花鸟画学习班,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多天,却成为他日后不断进步的动力。1995年,马新林正式拜孙其峰先生为师,成为其入室弟子。在孙先生耳提面命手把手的教诲之下,他读书行路,访古问艺,博学深研,诗、书、画、印兼修,并结合自身短长,虚心请教,苦苦探索,入古出新,在汲取孙其峰先生艺术之精髓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个性的书画风格,成为孙其峰先生的高足。多年来,马新林从不为名声所累,一日三省,常纠自身不足,积极进取,努力向大师靠近。他常年坚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时刻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创作了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书画作品。他为人处事坦诚平和、乐于助人,只要是对于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业,他都会履职尽责、亲历亲为,回报社会,体现出一个当代画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辛勤的劳动也换来了丰硕的收获。近年来,马新林的中国画作品先后入选第二届、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特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展”,“中国画学会理事作品展”,“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纪念建党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等重大展览。他还多次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评委,以及“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翰墨—中华诗书画展”等大型展览评委等等。作品也被海内外美术馆、博物馆以及收藏家收藏。同时,马新林的书法作品先后入选“国际临书大展”,第三届、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西泠印社“第三届全国篆刻作品展”等国家级书法篆刻展览,2000年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德艺双馨中国书协会员”称号,多次被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媒体评为“中国画十大年度人物”,成为当代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中青年实力派书画家之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马新林选择的是一条特立独行的艺术之路,他深知在这条路上布满了荆棘和坎坷,也充满了阳光和希望。他励志把“老实做人、用心治艺、敬畏传统、入古出新”十六个字,作为自己艺术道路上的座右铭。我们有理由相信,书画兼擅、德艺双馨的马新林必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终将攀上书画艺术的高峰。

马新林于1956年10月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祖籍山东省莱西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得中国画专业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部主任、创作中心主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专职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和中国画专业传统中国画技法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特聘教授。


(作者系中国艺术博览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书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画院王培东工作室助理)

                                    (2016年7月写于琉璃厂双木楼)


分享到:
工委简介  |   组织机构  |   新闻资讯  |   艺术天地  |   培训基地  |   会员单位  |   个人会员  |   工委刊物  |   入会申请  |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207      电话:010-63012099     传真:010-63012099    京ICP备06030506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