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动态新闻
政策法规
会员动态
展览赛事
公告信息
公示项目
在线视频
 
艺术天地 >>更多
会员动态
“牡丹之王”——王雪涛
发布者:zhongshu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14

                                                    文 | 韩明宝

    众所周知,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皆闻名于世,三种物像似乎已成为三位大师的代言“名片”,在社会上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后人只能望其项背、自叹莫如。古往今来,画牡丹者更是高手如云,特别是在当下“大师”漫天飞的浮躁社会里,自封或他封为“牡丹王”者不计其数,那么,当今到底谁画的牡丹真正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或者说,谁才是当之无愧的“牡丹之王” ?笔者窃认为,此人非王雪涛先生莫属也。

 

    王雪涛先生190312月出生于河北省成安县,他从小就喜欢绘画,1918年考入河北保定直隶高等师范手工图画科学习,毕业后担任了小学教师。1922年又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到国画系学习,先后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王梦白等诸位名家。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正式改名为王雪涛,一直沿用到逝世。1926年在北平艺专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后为讲师。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后,他辞去教职,专事绘画创作,以卖画为生。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他担任了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并被聘任为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5年他参加了北京中国画院筹建工作,后任画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担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8211月逝世于北京。

 

    王雪涛先生认真学习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苦心钻研陈淳、徐渭等古代大师的绘画技法,在师承陈师曾、王梦白、齐白石、陈半丁等名家的同时,又以造化为师,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工细结合的独特的小写意花鸟画风格。南齐谢赫在其“六法论”中,将“气韵生动”排在了首位,千百年来,无数理论家曾就此进行了诸多争论和探讨,认为“气韵生动”是一种精神上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甚至将其玄化得神乎其神,高深莫测。实际上,“气韵”就是指画面的气势和韵律,按照黄宾虹先生的说法,笔生气,墨生韵,用笔用墨好了,画面自然就会气韵生动,所以中国画特重笔墨,这也是最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了。若从“六法”的角度综合而言,一幅作品只要后“五法”做好了,即经营位置、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应物像形、传移模写做到位了,画面必然会气韵生动,一如王雪涛先生的牡丹图。

 

    在经营位置上,王雪涛先生以多年绘画经验,独创了“引、伸、堵、泻、回”的构图理论,即当画面气势的方向需要改变时就用“引”的方法;当画面枝干的方向需要延长时可“伸”出去;当画面气势即将冲出纸边时就用“堵”的办法;当画面气势过于集中局促时可适当“泻”一下;当画面气势已冲出纸边时就用“回”的方法。他以此为指导,章法上特别讲求置陈布势,精心安排,尤其重视布局的起承转合,开合呼应,以至于每幅牡丹图都给人以神完意足、精神振奋的感觉,这种大气磅礴、生机盎然的画面气势,也是王雪涛先生刻意营造和毕生追求的。(附图一)

 

    在骨法用笔上,王雪涛先生充分发挥自己头脑灵活、才思敏捷的优势,一反那种“老僧补衲”式的用笔,敢于用灵活跳动、快速多变、悠然飘逸的笔触刻画形象,一气呵成,但笔断意连,气脉相通,笔笔分明,力透纸背,绝不浮滑轻飘。这在当时一味追求金石入画、“慢”字为尊的大环境下,无疑是要有巨大勇气的。实际上,一幅作品的优劣和高下,并不是以用笔的疾快缓慢和灵巧拙朴为标准衡量的,拙朴固然可嘉,灵巧亦能出彩,两者各有千秋,同有高峰。王雪涛先生的这种大巧灵动的用笔,除了学识修养高深的原因外,与其自身天赋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所以其笔下塑造出来的各种左顾右盼、栩栩如生的牡丹形象,尤其是具体到老干嫩茎以及主筋分脉,他那一波三折、灵动跳跃但却笔笔连属、气脉相通的行笔韵律,正是今人临摹他的作品时,无论如何刻意模仿,只能形似、神却难同的根本原因。(附图二)

 

    在随类赋彩上,王雪涛先生一反古人水墨为上、甚至单纯用墨的陈规陋习,采取了色墨结合、以色为主的方法,其牡丹枝叶大都是一次画成,很少复笔,干净利落,给人以鲜嫩活脱、清新自然的感觉,但又不觉轻薄;花头采用积色法,在第一遍干透后再累加一遍甚至几遍,局部则重点提醒,给人以厚重拙朴、质感强烈的感觉,但又不觉腻浊。红花绿叶,绚丽夺目;色彩鲜明,艳而不俗。对比效果强烈,火口恰到好处,过而不及都会适得其反,而这正是写意花鸟画用色最难之处。(附图三)实际上,一幅画的雅和俗,并不是以用墨或用色多少为评价标准的,单纯用墨但俗不可耐者大有人在,大胆用色但雅俗共赏者却凤毛麟角,王雪涛先生之所以敢于冲出藩篱,大胆用色,主要是顺应民众需求,体现时代特色,显示了其过人之胆略。当有人对此评头论足,大放厥词,连呼“俗气”时,王雪涛先生愤而画了一幅墨牡丹,不着一色,画面黑白灰层次分明,干湿浓淡,墨韵十足,一片生机,令人望而却步,惊呼“神品”,他是用作品告诉那些指手画脚者,其并非不能为之,是无意为之而已。这正如当年有位当权者妄言写意花鸟画画不了大画、大加排斥贬低时,潘天寿先生愤慨之余,闭门谢客,连画多幅丈二匹巨作,用作品予以了有力回击,如此看来,两位大师真是心有灵犀,肝胆相照。(附图四)

 

    在应物象形上,王雪涛先生不仅能捕捉到飞禽一瞬即逝的生动姿态,而且刻画得栩栩如生,足以说明其具有极强的写实能力,但他画牡丹却重神不重形,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经过他精心取舍加工的牡丹,造型生动,神态万千;雍容华贵,俏丽多姿,每朵牡丹都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深受各界人士喜爱。(附图五)

   

    现就王雪涛先生的两幅牡丹作品试作简要分析:

 

    附图六:此作品纯以墨画,不着一笔色彩,节奏鲜明,墨韵十足。章法上,下面的水仙花是起,中间牡丹叶是承,上面牡丹花头是转,右边题款是合,气势连贯。下面水仙花是大开合的开,上面牡丹花是大开合的合,下开上合,气势回旋。同时,画面采取了对角斜构图的方法,以增动势,用题款封住右上角,一闲章压住左下角,两方红色印章相互呼应。下面两组水仙一多一少,一密一疏,多的一组走势向上,是主势,少的一组走势向左,是“泻”势。左上角伸出一长一短两枝牡丹枝干,既是势的“延伸”,也是总势转向右的“引导”。题款和印章从右上角向下作一长题是“堵”,确保势不外泄。笔法上,水仙和白牡丹花用中锋勾出,牡丹叶和花用侧锋点拓,枝干和叶脉中侧锋并用,行笔有快又慢,有提有按,讲求一波三折,顺逆结合。墨法上,牡丹叶有浓有淡,有干有湿,特别是点簇的那朵主牡丹花头,浓淡干湿一应俱全,墨韵十足。造型上,有点有线有面,白牡丹和水仙全部用线勾出,而中间那组主牡丹叶则点簇得密不透风,形成块面,水仙根部的几个淡墨点,有聚有散,错落有致,画面形式感丰富。黑白灰层次分明,牡丹叶用最黑的几片提醒,其它大部分用灰色,水仙叶和花则全部双勾空白,三朵牡丹花头也是一白两黑,花蕊用浓墨点出,形成节奏和对比,画面韵律感很强。而牡丹和水仙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动态舒展,遥相呼应,恰似仙子凌波,贵妃起舞。可以说,整个画面简而不单,繁而有序,多一笔嫌多,少一笔嫌少,笔笔精练,恰到好处,体现了王雪涛先生高超的驾驭画面的水平和能力。

    王雪涛先生一生所画墨牡丹并不多,但即便就这一幅,足以展示其墨牡丹水平之高,足可惊世骇俗,同时也足以证明所谓的“雅”牡丹,其不是不能为,而是不愿为而已。这如同当年八大山人一样,作品不着半点颜色,是有意脱世避俗,也是其个人心境的真实写照。画如其人,因两位大师所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个人心境不同,故一个喜欢用色,一个刻意避色,都是有意为之,这如同登山一般,虽走路径不同,但并不影响他们最后都走向了艺术的最高峰。

 

    附图七:此作品以色为主,以墨助色,华丽潇洒,艳而不俗。章法上,左下角的牡丹叶和花为起,中间的牡丹叶和花为承,上面的牡丹花为转,最上面的蝴蝶、蜜蜂以及题款为合,气势贯通。整体开合上,下面盛开3朵牡丹花的一组为开,上面盛开3朵牡丹花的一组为合,下开上合,气势开张。同时,6朵盛开的牡丹花头从下向上,按s形律动排列,进一步了增加动势。特别是右下角留出空白,透气灵动,盖一方压角章稳住底盘,并于左上角名章遥相呼应。整个画面下密上疏,节奏鲜明,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另外,上面高高伸出的一组牡丹,既是下面密势的“泻”出,也是画面的“画眼”,尽显潇洒俏丽之态。两只蝴蝶从左向右飞,是对画面布势的“引”导,而题款自左上角长题向下则是“堵”,以确保气不外泄,结构圆满。笔法上,中锋侧锋并用,顺锋逆锋交插,轻重快慢结合,提按顿挫兼使,牡丹叶以侧锋点厾为主,间以中锋;牡丹枝茎和叶脉则以中锋为主,间以侧锋, 变化丰富。墨法上,牡丹叶和枝茎都是以色为主,色墨结合,绿色中加入少许墨色,干湿并用,浓淡分明,显得愈加沉稳耐看,与红色的牡丹花相映生辉,避免了火气和俗气。牡丹花则用积色法多次叠加而成,用笔娴熟,沉着痛快,层次丰富,厚重艳丽而不觉脏浊滞腻,这也是王雪涛先生画牡丹别具一格的技法特色,看似简单,实则极难,至今无人出其左右。造型上,两只蝴蝶一墨一色,一正一侧,用笔准确,生动活脱,恰似山伯伴英台,起舞弄人间。六只蜜蜂则三三两两,闲步花丛,自由飞翔,给画面增加了无限生机。牡丹叶三叉九顶总体特征明显,有主有次;主势划一,破势多变;上下左右,前后贯穿;笔笔相连,气脉相通。枝茎和小草用线,疏苔和散叶用点,密叶则积点成面,画面丰富耐看。牡丹花精心裁剪,无一雷同;有聚有散,朝向多变;有花有苞,有藏有露;顾盼呼应,姿态万千,真乃国色天香,生机盎然。若没有高深的造型能力和构成意识,实难组合出如此优美的画面。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王雪涛先生在世时就已是誉满全国的小写意花鸟画大家,他根本不在乎什么“牡丹之王”头衔,甚至没有过此念头,这只是笔者一己之见,意欲在这“大师”云涌井喷的年代,也为其寻求一个名符其实而又简单易记的代言名片而已,能像齐白石之虾、徐悲鸿之马、黄胄之驴那样,一提起画牡丹,人们自然就想到王雪涛,这也是笔者写此文之拙意,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同仁见谅。

 

 

    作者系《中国艺术博览》杂志社执行主编、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书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画院王培东工作室助理)

                                                                20164


分享到:
工委简介  |   组织机构  |   新闻资讯  |   艺术天地  |   培训基地  |   会员单位  |   个人会员  |   工委刊物  |   入会申请  |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207      电话:010-63012099     传真:010-63012099    京ICP备06030506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