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天地
 
艺术天地 >>更多
艺术天地
朱培尔
发布者:中书工委  来源:《中国艺术博览》杂志  发布时间:2018-4-25

    朱培尔  1962年生于江苏无锡。现任《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多次担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展等展览评委。著有《朱培尔作品集》(山水、书法、篆刻、文集四卷)、《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朱培尔》、《中国青年书法家十家精品集•朱培尔》、《中国青年书法家•朱培尔》、《亚洲当代书法思潮——中日韩书法及其主义》、《林泉高致——朱培尔山水画集》、《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朱培尔专辑》、《培尔小品》等。


林泉高致

                       ——读朱培尔山水画近作

文|叶鹏飞

    长期生活、工作在喧器的闹市。一直希望有清闲的时刻,今收到朱培尔兄从京寄来的山水画集。其命名为《林泉高致》,顿生喜爱。尚未开卷,便先有益。


shc_0089.jpg


    朱培尔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以篆刻和书法鸣世,为书界所瞩目。至于他的画,我早在前几年就读到,去年在京读了他的几幅新作后,还即兴作诗以赋,曾发表在《书法导报》,对他的画已是十分喜欢,但看了他的最近这批作品,不免让我惊讶万分了。开卷展读,顿觉怡情悦性,有“烟霞之侣,梦寐在焉”之感,“山光水色,晃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从中我看到了朱培尔在山水画创作上的勇猛精进,自成风格,与其书法、印章相辉映,甚至可以以画一、印二、书三来作排列了。

    兴致飞跃,以书入画是朱培尔山水画的一大特色。他的画首先发挥了他的书法和篆刻的长处,有着意在笔先、得心应手的线条。

    作为艺术表现,用笔是中国画的基本功。清代沈宗骞说过“笔著纸上,无过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然力轻则浮,力重则钝,疾远则滑,徐远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其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皆出于自然而无浮滑钝滞等病”(《芥舟学画编卷一》)。由于朱培尔在书法上有高诣,驾驭毛笔无不得心应手。这对他的作画无疑是极大帮助。读他的画,不论是粗笔,还是细笔,是枯笔还是湿笔,都似在作书一般,也正是这个原因,他的画一无浮滑钝滞之病。皆为生动之象。看他的山石草木、茅屋幽涧,都随着流走的线条应适而生,表现出千姿百态、境由先造的画面,这正是他作为书家作画的最大特色。


yll_0271.jpg


    华滋浑厚、气势磅礴,是朱培尔山水画的又一特色。

    当前一些人作画,几乎成为纯理性的技法操作。追求所谓形式效果,韵味荡然无存矣,离了中国画写心写情的本质。朱培尔的画则能让人品赏再三而不厌,韵味深长,这个韵味体现在他用墨上。他在用墨时,注意用水的适度,让其晕化、渗透、交融,产生一种迷离变幻的华滋浑厚效果。而一切又都在随意之中。没有做作、制作的痕迹。这是朱培尔对宋、元、明、清名家的米芾、倪瓒、查士标、龚贤,以至近代黄宾虹的画的悉心研究、浸淫尤深的结果。他从多家传统名家中得到启发,从而使积墨、涨墨、破墨达到浓淡、枯湿的极妙变化。亦是他深谙用墨特性的产物。可以说,他能依托水墨对自然物象进行删修提炼及至虚拟,使笔下的山水在用墨上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可变性,成为了进行自我实现心中之象的载体。此正合于《老子》“有余者损这,不足者补之,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理。朱培尔的大胆挥洒、大胆落墨,让自己胸中之气。转化为笔下之气,形成气势磅礴的效果是自然而然的了。


yll_0285.jpg


    繁中见逸、幽而不冷,是朱培尔山水画的又一大特色。

    从元际开始,林泉高致式的逸气的画格都趋于简率化。黄公望《写山水诀》道  “画一窠一石。当逸笔撇脱,有士人家风,才多便入画工之流矣”。他的绘画思想影响尤甚。总之,“逸笔草草”成为士人家风。朱培尔的山水画,是逸格,可不是简率的,而能在繁中见逸,这正是他与古逸的最大不同处。他的画集中,所载作品很少有寥寥数笔之作。而大多呈现的是满构图。但是他的满构图又擅用空白:水面、幽涧、悬瀑、断云、雾霭、天空,在这空白中不着一笔,他既是为了章法之需而留下的形式空白。以此产生画之流动之气,产生生动的画面形象,又是让读者展开审美创造的想象,让人多多回味。在朱培尔的笔下,画面中的繁木、崇岭,又都以率意之笔出之,完全是一气呵成,产生出繁中见逸的效果。读他的画。没有城市的喧闹,只有山水的幽静,成为热爱大自然的理想之地。正因为朱培尔能学古出新,所以他的山水画又吸收了许多当代画家的长处,溶入现代气息。在他的笔下,村居错落、不经参差、话旧品茶、听泉观瀑,极富生活气息。有着活生生的画面,没有荒芜人烟的凋零之象,这正是其铸今溶古所得来的。


shc_0101.jpg


    朱培尔自小生长在诞生过大画家顾恺之、倪云林的故乡无锡,大学毕业后,又到大书画家米芾长期生活之地镇江工作多年。江南水乡的灵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熏陶着他,游历的增多,眼界的开阔,使其艺术素养不断升华,现在他虽身居闹市,而能“无车马喧”,使他的画艺也澄明心性,神理自足。

分享到:
上一篇:汤立
下一篇:纪太年
工委简介  |   组织机构  |   新闻资讯  |   艺术天地  |   培训基地  |   会员单位  |   个人会员  |   工委刊物  |   入会申请  |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207      电话:010-63012099     传真:010-63012099    京ICP备06030506号-15